骆伯年
1911年3月出生于浙江杭州,父亲是杭县县衙官吏,家中排行老大。自幼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教育,由于父亲酷爱书画收藏,自幼耳濡目染中国传统书画的影响,轻时酷爱古琴艺术,书法绘画也有所涉猎。
1930年与杭州女子高中校花王多嘉结婚。1931年长子骆涵翠出生。
1932年毕业于杭州商业专科学校,财务专业。同考入浙江商业银行工作。长女骆涵秀出生。业余时间开始接触摄影活动,购买了人生中第一台禄来双反相机。与王澄、吕濬、陈燕翘等同事摄影好友,常在杭州西湖摄影采风。常以艺名“王素雪”发表作品。
1933年由于个人兴趣爱好的关系,与杭州著名画家唐云、著名书法家赵宗鼎有较多来往。
1934年考入中国银行,派往浙江分行兰溪支行实习一。经常在兰江、烂柯山、雁荡山等地摄影采风。《汲瓮》一组(19325月创作)收录于《中华摄影杂志》1934第9期。
1935年转正后正式调入中国银行上海总管理处工作。二女骆涵怡出生。在上海工作期间摄影同好们的交流学习更加便捷和频繁。接触到国际上现代主义风格的摄影画报和画册,摄影风格更趋多元化。作品《任重致远》、《飘萍泛梗》收录于1935出版的《美术摄影特辑》。
1936年积极筹备在上海的影展作品。经其父亲的同好挚友王二南先生介绍,认识了时正在杭州场官弄“风雨茅庐”居住的王映霞(王二南先生之女)和郁达夫夫妇。《兰江晚泊》收录于《飞鹰》1936第10期。《春满西湖》组照之《柳絲蘸水》、《倚榜听莺》、《春山杂树》、《春江水暖》、《担稭作蔟》、《泉之始达》、《暮云春树》、《柳阴孤泊》、《塔影波光》、《嫦娥临镜》、《满船空载月明归》、《月出于东山之上》和《細雨垂楊繁畫船》等作品发表于《现象(上海)》1936第13期。
1937年被派往中国银行浙江分行金华办事处工作。二子骆涵碧出生。由郁达夫亲自题词的他个人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影展--“联谊影展”在上海举办。影展作品中有多幅郁达夫、陈箓(号止室)、曹熙宇(字靖陶、号看云楼主人)、赵宗鼎等民国时期文艺和政治界鸿儒挚友的题词,也有部分作品由自己题词。寄往南京参加影展的三幅郁达夫题词作品在南京沦陷后遗失,只剩下另外三幅。
1938年被派往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工作,居住在弥顿道。期间在香港浅水湾、九龙塘、港口码头、九龙青山等地均是其创作之地。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7月英军退守香港放弃九龙等地,12月香港沦陷。大部分时间在室内进行静物类摄影创作。
1942年初,随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工作人员及家属西迁,乘坐日本难民船-- 白银丸抵达广州湾(今湛江港),至玉林、柳州。时夏,乘坐汽车经贵阳、遵义绕道抵达陪都重庆。同行的有中国银行董事梅兰芳的儿子和宋子文的弟弟等人。到达重庆后,先住在石桥铺镇,之后搬迁到南岸居住。进入中国银行重庆分行工作。
1945年抗战胜利,派往中国银行成都分行工作。再次与上海时期摄影好友郎静山聚会于成都郎毓秀和肖济夫妇家中,交流多来摄影心得。
1946年返回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工作。家住万航渡路中行别业。此时常在上海周边城市无锡、苏州等地进行摄影创作。
1947年三女骆涵馨出生。
1948年中国银行(总行)上海总管理处业务室工作。
1949年拒绝前往台湾,等待上海胜利解放,坚守在中国银行工作,等待新中国成立。
1950年随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北迁北京,调入北京总管理处业务室工作,同借调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与新中国金融建设。家住前门外双鱼胡同。由于国际上的封锁,经济条件、摄影耗材和国际资讯等诸多因素影响,造成摄影创作日益减少,期间在长城、故宫、颐和园等地还有少量摄影创作。
1951年申请返回家乡杭州工作,调往中国人民银行杭州分行工作,家住下城区木场巷26号。自此不再进行摄影创作,家中仅悬挂郁达夫题词的三幅其影展作品。
1953年反右运动开始之前,离开中国人民银行杭州分行调往上海市总工会杭州屏风山疗养院财务科工作。
1966年文革开始,家中自清代以来收藏的大量书法、绘画等均被烧毁,其中由大量唐寅、张大千、齐白石等书画作品。由于摄影作品均为个人创作,自返回家乡杭州工作之后不再进行摄影创作,因此没有被发现而损毁。
1971年退休于上海市总工会杭州屏风山疗养院财务科。
1976年文革结束,十动乱期间,其历的摄影展览作品、大量的底片和诸多国外摄影资料、摄影鉴和画册等珍贵文献资料一直视为珍宝,和抗战逃难期间一样悉心保护,得以保留至今。
2002年6月14日在杭州逝世。
|